曾經,他們是維護東西部電力傳輸的靈魂人物;曾經,他們爬在全台灣最高的電塔上。他們就是堅守在舊東西線的保線員,在接近3,000公尺的高海拔山區內,盡忠職守的巡察著沿線的每一條線路、每一座電塔。
他們沒有顯赫的職位,有的只是腳下那踏過的一塊塊土地,所遺留下的足跡;他們沒有傲人的外貌,有的只有歷經風霜雨雪後,依然誠摯與靦腆的笑容。他們也曾想離開,他們也曾感到抱怨,但對責任的驅使,卻讓他們年復一年,在一般人喊苦的山林裡度過。
儘管在新東西線啟用後,他們卸下了電力傳輸的主要工作,也逐漸淡去了,在電力舞台上的身影,他們離開了嗎?並沒有,他們依然在高山裡,為可能發生於萬一的緊急供電備戰著。那麼,他們是否仍在最高的電塔上,訴說著他們有家歸不得的心情?這群高山保線員的故事,值得我們走入山林,揭開那被雲霧纏繞的神秘面紗。
橫跨中央山脈的東、西部電力網
說起舊東西線工程非常艱難,跨越中央山脈冰雪地帶,沿途群山交疊,大部分為海拔1,000公尺以上之高山,加上高山地形落差大,天候變化氣溫低,施工人員餐風露宿工作備極艱辛。舊東西線全線共費時5年始告竣工,可說是台灣電力歷史上最令人讚歎的一條輸電線路。
台灣光復初期,本島電力均逐一修復開始擴建及開發新電源,而東部電力尚有餘裕可以供給,因此台電在克服人力、物資及財力等萬難的情況下,為使台灣東西地區電力匯為整體之電力網,於民國37年開始新建69kV東西連絡線,全長約45公里,為期線路可靠,將二回線分為二路架設。民國40年(乙線)、42年(甲線)分別完成唯一橫貫中央山脈,海拔近3,000公尺的69kV舊東西輸電線萬大∼銅門兩回線。之後因東部用電需求日增,及西部電力線路陸續完成,舊東西線的功能轉而為西電東送,舊東西線因此承擔起調節東西部用電的重責大任。
舊東西輸電線西起霧社、屯原、雲海保線所、天池、東至檜林保線所、奇萊、磐石保線所、銅門等地。台電興建工程展現了大格局的一面,沿途所經過的高山,地勢險峻、陡峭、人煙罕至,工程人員不僅要開山造路,還得將所有生活物資、機器設備扛上山,一面工作,同時還得與大自然搏鬥,有時山區下雪、有時落下冰雹,高山稀薄的空氣,更考驗著每個人的肺活量……。
儘管工作環境惡劣,但站在整體電力傳輸的考量下,這條一開始以雙桿型木柱為基礎、橫跨花蓮、南投兩縣的東西線路終於還是完工了。舊東西線對台灣經濟貢獻甚鉅,先總統蔣公為紀念此劃時代工程建設,親題「利溥民生」四字。台電公司特立碑於中央山脈能高山(主峰海拔3,262公尺)鞍部(南投縣與花蓮縣界地方)作為紀念,紀念碑面東方刻著「光被八表」,象徵電力光明照耀四面八方,面西方則刻著「利溥民生」,一旁並有記事碑,詳細說明這段工程的緣由。「光被八表」界碑之沿線,峰巒起伏、景緻怡人,雖然這塊紀念碑之前一度遭雷擊而毀損,但在修復後依然矗立在縣界,成為這段相當有人文意義的歷史界碑。
除了綿延在山區的電力線路令人驚嘆,舊東西線原來的萬善堂上方,還擁有全國最長的一段電塔跨距,長達1,322.23公尺,可說是台電驚人之作。民國72年時導線因原本的銅包鋼絞線,已經使用30年,必須更換新導線。因為沒有原本的銅包鋼絞線,所以當時擔任供電處輸電課課長的林處長車遠,設計出採用防雷的架空地線(鋁包鋼絞線)當導線用,並在考量供電容量負載的情形下,設計保持原每相三條、每相一座電塔支持物之特殊設計,這橫斷山谷的電線跨距,更讓人見識到整條舊東西線鬼斧神工的奧妙。
那是舊東西線最美好的時光,卻也終有年華老去的一天。供電處線路組林組長俊宏表示,在電力傳輸的效能以及電力穩定供應的考量下,另外規劃了345kV的新東西線輸電線,加上另一條161kV的南迴花蓮線(楓港∼台東∼花蓮),正常運作下,已能確保花蓮地區電力供應無虞。民國87年新東西輸電線(大觀∼鳳林線、明潭∼鳳林線)完工後,台電將原本的甲、乙兩線合併為萬大銅門線(總長46.507公里),也就是現今台電俗稱的舊東西線,但目前僅負責加壓而不供電,成為東西部電力供輸一條重要的備用線路。民國88年之729大停電及921大地震是台電之起動電源線路迅速全省復電,而94年之龍王颱風由萬大電廠再滿載轉到銅門開閉所,使花蓮地區避免限電,成為救命線路,目前由台中供電區營運處與花東供電區營運處共同維護,於南投與花蓮縣界處為分界點。
穿過山巔峻嶺,保線員捨我其誰
如何適應生活上的不便利,對這群保線員來說已是家常便飯。他們不奢求吃好、穿好、睡好,簡單的信念、對工作的熱情,就這樣混著冰冷的米飯,呼嚕呼嚕的吃進肚子裡。
「一拜!再拜!……上香!」在祭典司儀的帶領下,花東供電區營運處林處長車遠高聲唸著祭文及禱詞,與現場的台電總公司工安環保處的許處長金和、特地率領同仁前來的林務局南華工作站主任陳添枝,以及花東供電區營運處各部門代表的人員,虔誠的向著「萬善堂」內祝禱著。只見所有人捻著香,臉上的神情顯得既誠懇又專注,直到整個祭拜典禮結束,大家才放鬆心情,散落在小廟旁自在的閒聊著。
這裡是位於俗稱舊東西線的奇萊旁的「萬善堂」,這座民國42年興建於奇萊吊橋左岸、69年遷移至現址的小廟,當年是因施工工程不順,經探訪後得知日據時期許多原住民因在奇萊山區抗日遭殺害,無人收屍而成孤魂野鬼,因此特別興廟供奉的廟宇。每年9月23日的秋分時刻,這裡成為花東供電區營運處必定舉辦祭典的地方,但前3年因為山路崩塌,車行無法抵達萬善堂,今年是相隔了4年之後,他們才又再次回到此祭祀,意義非凡。
花東供電區營運處的花蓮分隊楊領班文彬,跟其他的舊東西線保線員一樣,以虔誠的心意祝禱著,因為對他們這群保線員來說,這一天代表的不只是對亡靈的祭拜,更有其承繼先輩遺志,以及對工安注重的意義存在。
原來,他們一直都在,依然在這條橫貫中央山脈的路線上來回奔走著,他們照料的,不僅是一條線路而已,更照料著台灣電力傳輸的重責大任。
萬善堂的祭拜結束後,回頭往磐石保線所走的路上,楊領班一看路邊的水管接管處爆出水花來,快步的跳下車,轉換一旁水龍頭開關的方向。隨時留心路旁的狀況,已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,畢竟整個山林除了他們,鮮少有人會再「多管閒事」。
身材瘦長的楊領班,當初念書時領的是台電獎學金,畢業後直接進入台電公司,幾乎將所有時間奉獻在舊東西線上。他表示,保線員的工作,必須檢查礙子有沒有傾斜、地層有沒有滑動、電塔或角鋼桿的基礎有無損害或鏽蝕等等,同時也要留意線路下方是否有樹木或異物過於接近線路,甚至還有野生動物可能因好奇誤觸線路,都可能造成線路跳電。而這些從興建時期留下的線路,舊有的導線,可能因彈性疲乏,隨時都有斷線疑慮。
克難式生活,已成生活常態
在山上,有車到的地方還好,一旦道路坍方無法通行,光從龍澗發電廠走到磐石保線所就要半天的時間,走到檜林保線所更要花上一天,一群人吃喝拉撒睡全在山上,那樣的生活,不是親身體會真無法了解。
「每次上山,糧食都要自己背,2、30公斤很正常,有時候連同裝備、器材,最重時還背過4、50公斤,在山上只能帶鹹的,或是自己醃,省一點吃,順便拔拔山上的野菜吃。」花東供電區營運處花蓮分隊技術員劉世鉦說。
楊領班表示,山上以往沒有電冰箱,背上來的豬肉都要泡在水裡或抹上鹽巴,保持新鮮度,但吃到第三天,還是會有味道出現。魚就更不用說了,只能買鹹魚、鹹小卷代替,大家都是克難的吃,兩、三天後若沒有補給,更沒有肉類可吃。洗澡也是撿柴木、砍柴,燒柴火煮熱水,因此大多兩、三天洗一次,「山上唯一的好處是,永遠沒有開冷氣的問題。」楊領班開玩笑的說。
這樣的情形,位於西段南投縣內的保線員同樣感同身受。民國93年時,當時因為海拔2,360公尺雲海保線所整修工程完工,台中供電區營運處派人上山驗收,不料回程時因為山路坍方,一行人無法下山,只好折返雲海保線所。那時候存糧一下子不足,大家只能省著吃,高山環境又不若平地,還有人需要高血壓的藥物,所以請直昇機運補。「當時聽到直昇機的聲音,大夥開心的衝出來,但沒想到就在目視範圍內,卻因為天氣狀況,直昇機無法降落而折返,讓大家好失望。那一次在山上『關』了7天,平常沒在山上待這麼久的同仁,那時才知道生活在山上有多不方便。」台中供電區營運處埔里分隊李班長進添說。
路塌雪害,個個練就一身好本事
跨過一條條坍方的道路,翻過一座座高聳的山頭,這群「保線牛」稱號的保線員,每次遇到災害時,總是刻苦耐勞的衝到山區第一線,化身台電搶修人員的急先鋒。他們在大自然的磨練下,早已一身本領,就待時機一來,大展身手。
「我最怕的,就是晚上睡覺時聽到下雨聲,就怕又有哪段路坍方。」楊領班說。
的確,走在崇山峻嶺間,許多原本車輛可以通行的路,可能在一夜之間因坍方而消失;許多巡線路幾乎也說不上是條「路」,而是在樹林間上上下下攀爬著,兩座電塔間的距離看似很近,走路卻要好幾公里才到。也難怪保線員個個都練就一身爬山的好功夫。
「有一年幾乎每星期都有颱風報到,巡視路幾乎都不通,我們要一路清倒下來的竹林,一不小心就會被割到,而且還得清到山上的電塔,但才清一段,颱風又來報到,颱風走後又要重來,那時的心情,是真的會想把工作辭掉!但要我放下不管,又做不到,就是一個責任感吧!」楊領班說。
民國88年時,位在磐石與奇萊保線所之間的天長隧道上方坍方,大量土石掩沒了長1.2公里的隧道東邊入口,直到民國91年時才打通隧道口。當時楊領班預計穿過隧道,但隧道內已積了半身高的水,為了不想穿著濕透的褲子行走,一群大男人就這樣裸露下身,在漆黑的隧道內浸著水緩緩前進。不料到西邊出口時,發現也有坍方情況無法前進,於是一行人又脫下剛穿好的褲子,循原路回到東邊入口,再爬落差很大的小路翻過去。隧道內的水是冰冷的,這樣一個來回,楊領班爬到五甲登山口時,兩腳已出現抽筋狀況,但走原路回頭更麻煩,也只能咬著牙,一步步慢慢的走到檜林保線所。
負責舊東西線的花東供電區營運處花蓮分隊技術員邢永興也表示,有一次他上山,某段路去的時候還OK,回來時道路上方卻落下大量的水,變成力道強勁的瀑布,若要涉險而過,恐怕會被沖下溪谷。不得已趕緊聯絡了另一頭的同仁,從另一端帶來繩索接上,一行人再拉住繩子盡快通過,這種驚險景象,幾乎已成家常便飯。
楊領班特別提醒,別以為天氣好就不會有落石掉落,有時候反而是天氣好,讓土石下方的泥土因曬乾鬆軟而失去支撐力,這時落石就可能瞬間掉落,更危險。
山區寒害,生死一瞬間
保線員可能面臨的危險,有時可說是生離死別、毫釐之間的差距。這點,邢先生有深刻的體會。
民國94年時,一天早上他臨時接到電話,要跟另一位保線員上檜林保線所報到。他們在過了奇萊保線所後,就在路邊看到些許積雪,當時他還很高興。之後抄近路走之前走過的樹林小路,預估可以省半小時時間,沒想到進入樹林後,才發現積雪已有十幾公分那麼厚。
接近海拔2,109公尺的檜林保線所時,已接近傍晚,天空則開始飄起雨,走雪路對體力造成很大的耗損,讓邢先生腳有抽筋現象而放慢速度,當時走在前面的另一位保線員頻頻回頭看顧,眼看只剩下兩、三百公尺,心想熟門熟路的邢先生應該沒有太多問題,就先到了檜林保線所。沒想到邢先生才翻個山脊走出幾步路,就發現情況不對勁,因為當時積雪已經將原本的巡視路都蓋住了,整個路況都有變化。他上下走了幾次找不到路,立刻待在原地不敢再亂動,但事後才知道,原來他離巡視路旁並沒有太遠的地方。
另一位巡線員等了一會兒,發現情況不對,趕緊夥同同仁摸黑回頭找,找到他時,他已在雪地待了兩、三個小時,整個人接近失溫的狀況。當時他每踏一步,幾乎只有幾公分的距離。幸好一旁的同仁不斷的加油打氣,這短短的兩百公尺,他們竟走了一個多小時才到。全身濕透的邢先生雖然馬上灌下熱水,但水溫他卻一點都不覺得熱,換下衣服,他趕緊鑽進被窩,睡到午夜才恢復正常。慶幸自己總算撿回一命。
高海拔的雪,可說讓這群保線員又愛又恨。霜雪降下時,整個山區宛如銀白世界,讓人見識到台灣的美麗。但真的要工作時,霜雪卻是最大的折磨,原本的路況瞬間改變,作業效率也立即折半。「雪中行走,可說是走一步、退半步,而且每步都要踏穩才能走,不然可能隨時踩空。在鐵塔上作業,更是每5分鐘就要休息一下,因為雙手都凍僵了。」李班長說。
身上刻著光榮的勳章
除了天然災害,這群保線員還得小心山上突然竄出的「不速之客」,目前在台中供電區營運處服務的技術員黃文松就提到,之前有一次在山上作業時,搬運的工人就被突然竄出來的雨傘節咬到,整個人出現神智不清的狀況,他們趕緊將人員送到霧社做緊急處理,再用救護車送到埔里醫院,幸好及時急救,最後搬運工也痊癒出院。「所謂『打草驚蛇』,是山區行走的基本原則,還有遇到巡視的蜜蜂,也不要去招惹牠,不然引來一群蜜蜂就麻煩了。」黃文松說。
不過楊領班也表示,蛇因為怕冷,高海拔或天氣變冷時出現的機率不高,只要小心就好。印象最深的,是曾抓到台灣黑熊後,野放在萬善堂上方即消失蹤影,但那都是十幾、廿年前的事了,現在已鮮少動物的足跡。
事實上比較困擾這群「保線牛」的,還是長期在高海拔的山區作業,讓他們身上或多或少留下一些身體的傷痛,最容易的除了腸胃出問題,特別是膝蓋更容易受傷,部分保線員的韌帶因此容易斷裂,這些都是揮之不去的職業病。李班長本身就在當年剛加入台電時,駐守在天池保線所,臉龐的微血管因為高山症而爆裂,在臉上留下幾道淡藍色的疤痕,沒想到日後擴散的範圍愈來愈大,已在臉上留下一塊修不掉的「藍色勳章」。
「你本來就是吃這行飯的,再怎麼辛苦都要接受,但其實也不應該說辛苦,那本來就你應該要做的。」楊領班在這些被保線員戲稱為「無敵鐵金剛」(因外型很像無敵鐵金剛的帽子)的電塔下方,緩緩說出保線員的心聲。
保線員是台電最寶貴的資產
一位優秀保線員的誕生,需要專業的技能與豐富的經驗,才能在最短時間內找出問題與解決方法。之前一段時間因為台電人事緊縮的緣故,讓技術的傳承出現了不小的斷層,所幸這幾年陸續有新血的加入,讓這些「老師傅」們可以有傳承的對象。
近幾年來透過公開招募,不少人加入「輸變電設備維護養成班」,進入訓練所接受半年的基本常識與專業訓練;結訓後分發到各單位,再接受半年的工作訓練,及格後才能得到正式錄用,分配到各保線班成為正式的保線員。
但經驗的累積需要資深員工的傳承,因此分配到現場後,領班通常會採取資深搭配資淺,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作業,直到小雞可以獨當一面為止,往往需要一段非常漫長時間。「很多現場突發狀況都必須具備足夠的經驗才可以立即做判斷處理。」楊領班說。也可以說,這些「老師傅」們,真正是台電最寶貴的資產。
楊領班表示,早期在工程比較多的時候,他們幾乎每個月都要上山,有時山上一待就是半個多月,但現在比較單純,每月有安排承攬商以V8拍攝方式協助巡視,員工則每3個月覆查巡視。另外,一般分為「普通巡視」每兩個月一次以上、「重點巡視A」每月三次以上、「重點巡視B」每月一次以上、天然災害後的「臨時巡視」以及緊急狀況如跳電等的「特別巡視」。除特殊山區為安全考量須兩人同行巡視避免意外發生外,其餘都是一人前往。
88水災災後,舊東西線道路嚴重坍方,他們就得坐直昇機上山察看,但山區氣候瞬息萬變,有時一早天亮他們就趕往停機坪,卻遲遲無法等到氣候允許直昇機起飛,甚至還曾經一連三、四天都無法起飛,讓他們在山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。「電塔還好嗎?」「線路有沒有斷?」那種焦急想知道這些電塔與線路的同理心,就跟呵護自己的小孩一樣。
「電塔再高,也看不到我的家。」保線員訴說著在自己的心情,在山裡,他們必須經常忍受氣溫的變化,遠離家人、長夜漫漫的孤寂,再多的辛酸,都只能往肚裡吞。保線員工作時,在荒山野地隨時要留意野獸攻擊及行進道路遇到崩塌的危險,翻山越嶺只為了維護線路正常供電,這些重大的責任與忠於工作的心,他們必須挺住無數的考驗。或許未來能否在熟悉的路上看到他們的身影,的確不得而知,但只要這條線路還在一天,他們就會堅持下去。就像他們每年相約,上山到奇萊山莊旁的萬善堂祭拜一樣,儘管暫時會因山崩路塌而在磐石保線所或在營運處舉行遙祭,但一旦路搶通了,他們就會回去,回到那個記憶中,一定要去的心中聖地。
新、舊東西輸電線比一比
|
舊東西線 |
新東西線 |
起點、終點 |
萬大∼銅門 |
大觀∼鳳林、明潭∼鳳林 |
長度 |
46.507公里 |
72.8公里 |
電塔數 |
180座 |
196座 |
電壓 |
69kV |
345kV |
保線所數量 |
3(磐石、檜林、雲海) |
2(六分所、縣界) |
線路之最
|
跨距最長:1,322.23公尺 〔甲線87∼88號電塔(現編為135∼136號電塔)〕 |
鐵塔最高:塔號113號電塔 (位於海拔2,925公尺) |
詳細資訊請參閱台電月刊562期封面故事
留言列表